因为当时应该还不具备立刻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条件。当时秦国的策略还只能是用尽一切办法削弱六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著称。然而其却成为了秦军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至此一蹶不振。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实力雄厚。其青铜兵器赫赫有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数百年的国都郢。楚国至此衰落。再说当时的后勤供应如此紧张,那会有足够的物资供给40万张嘴。所以说40万俘虏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这不是泄私愤,而是国家策略使然。
长平之战乃华夏经典战例之一。多年来,国人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解释:赵军在老将廉颇指挥下深沟高垒坚守三年,秦军无法。秦遂施反间计使赵括带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数十万大军中伏被围全军覆没。细观《金戈铁马》,并作了认真分析之后,晚生却以为不然。赵军之败,赵括有过,廉颇亦有过。非但如此,赵国上下相如有过,虞卿有过,平原君有过,而首要之过非赵王莫属。纵观秦赵大决之前后,赵人刚烈过人能征善战,但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却连犯大忌,可谓只知兵法不识诡计,如此焉得不败?
长平之战中秦赵大决起于“上党之变”。秦军夺河外渡口,切断上党五万韩军的后路,引发韩郡守冯亭将上党要地献于赵国。这本是秦国应该考虑到的可能性,可是秦国君臣却被冯亭的当机立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范雎白起精心谋划远交近攻之策,却因为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实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之中。上党突然易手,三晋结盟抗秦,使得秦国苦心经营的河外优势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赵军进驻上党天险,在捍卫国都邯郸西大门的同时对秦国河东河内两郡形成居高临下的威逼之势;赵韩魏三位一体,合纵与连横的天平也随之向赵国倾斜。在这一轮秦赵博弈当中,赵国由于秦国的大意,一开场就占了上风。
谁能料想,这个一开盘就取得的巨大优势,竟然反而成为赵国的巨大包袱,致使赵国的战略战术一错再错,终致溃不成军。从博弈分析来看,赵国在占据上党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在博弈中“做出选择”的义务--由于赵军高居险要,赵军若攻,秦军只有应战;赵军若守,秦军却难以仰攻赵军,只能无可奈何的对守。对于秦人来说,这倒也有不用伤脑筋的好处--反正选择之权为对方掌握,跟着应就是了。在长平大决之中,是战是守唯赵定夺。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事关国运的重大决择,赵国君臣前后矛盾莫衷是一,在这场“战略大考”当中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未能经受“做出正确选择”的考验,就必然要在博弈中遭到惩罚。赵国一开始得到的优势也就迅速的归零,直至成为负数。
秦赵对抗当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削弱乃至攻灭赵国,为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路。而赵国的战略目标却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赵人深知秦强赵弱,赵国需要奋发图强方可求存;而另一方面,自阏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之后,赵人便以“首胜强秦”自诩,心中怀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豪情壮志。占据上党俯瞰河内,就意味着赵国必须在坚守不出抵御秦军和大举进攻一分高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当中做出选择。而且赵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这个选择,上党之变就是秦赵大决的开始。随着秦国大军隆隆开赴前线,赵国的选择空间在急剧的缩小。是以坚守保邯郸,还是以决战争天下,赵国君臣需速做决断!
长平之战油画
上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倘若赵军选择坚守战略,那就根本用不着强求兵数对等。三十万赵军高壁坚垒严阵以待,再加上邯郸大本营的有力支持,秦军纵有百万,也休想越过壶关一步。若是赵军选择进攻战略,那就务必大举增兵果断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将秦军一举踏平。与许多人的感觉相反,长平之战中,虽然秦远来是客,时间却不是赵的朋友。这是秦赵两军的特点和上党的地形所决定的。
上一篇:上一篇:还原真实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从何处响起?
下一篇:下一篇:揭秘滑铁卢战役真实细节,是什么让拿破仑断送胜利?
世界上往往有许多事无法解释,或许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科学水平还比较低,无法解释。比如有些人会拥有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能力,甚至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