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揭秘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恐怖惨状(4)

2017-02-23 9:22 来源:邪恶报 作者:佚名

    1942年河南大饥荒之“鬼门关”:潼关

    限制通关妻离子散 饥民无粮刨坟墓觅食

    历经千辛万苦的难民终于来到陕西潼关,梦中的乐土就在眼前。但他们不敢在这里停留,因为黄河对面就是日军的大炮,难民们只好马不停蹄地继续向西,直奔西安、宝鸡。石耘表示,当年河南一共有3000多万人,其中国统区1800万人,日占区1200万人,当时饿死大概四五百万人,剩下大约有五六百万人,都向陕西逃去了。但徐有礼认为,当年逃亡陕西的难民大约有300万人。

    事实上,潼关并非乐土。如今已在宝鸡定居的河南登封人赵守义回忆说,当年在潼关,有国民党军队把守,由于难民越来越多,西安城内已容纳不了那么多难民。从1942年冬天开始,便对进入潼关的难民进行人数限制,禁止河南灾民入境。当时,曾多次发生难民冲击国民党军队把守的木闸门发生冲突的事件,还有不少人被打死。

    大批难民在潼关外等候,很多人等了一周才被放行。无数妻离子散的故事也因此发生。今年78岁的吴玉珍老人就在这一过程中与自己的妹妹走散,寻亲50多载仍杳无音信。

    赵守义说,西安当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街道上不像洛阳那样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但个个都面黄肌瘦,十分落魄。难民们只能排队领粥,每人每天只能领一次。领过了便在难民条上按上戳记,不能再领。

    即便过了“鬼门关”到了西安,并不意味着能活下来。当时在西安,埋死人或抬死人的短工,已成为一种临时职业。一些街道的保长或甲长怕负担饿死灾民的罪名,一些奄奄一息的老人,明知人没死,也雇人将其掩埋,真是惨不忍睹。在西安郊外的乱坟岗,经常有被刨开的坟墓,有饥饿的难民将入葬不久的尸体挖掘出来吃了。“现在想起来都毛骨悚然。”老人说。

1942年河南大饥荒

1942年河南大饥荒饿到在路边的老人

    1942年河南大饥荒之终点:宝鸡

    大灾难大移民见温情 割舍不断的豫陕一家亲

    1942年,陇海线只通到宝鸡,这个火车终点站也是当年河南人向西逃亡的终点站。

    石耘说,1938年和1942年,河南人两次大逃亡,宝鸡因此得名“小河南”,“难民到了宝鸡后分散到宝鸡周边的县,少部分人可能到了甘肃。”至今,很多宝鸡人都是当年逃荒灾民的后代。宝鸡人口的60%~70%都是河南人,就算西安也有30%以上是河南人,河南话是西安的第二大方言。

    在赵守义的记忆中,由于当年河南灾民太多,也遭到了当地人的抵制,毕竟要和当地人争粮食。西安、宝鸡人当时称呼河南人叫“河南担”,后来改口叫“河南蛋”,带有歧视性的味道,因为当年河南人逃荒时一根扁担走天下,扁担一头担的是锅碗瓢盆,另一头是孩子。流离失所的河南人到了陕西,第一件事就是找老乡。“因为1938年黄河改道已经有难民逃了过来,还没来得及迁回去。”找不到老乡资助的,只能变卖家当度日。

    西安市小东门里的“鬼市”,与1942河南大饥荒灾民有着历史渊源。是年,逃难、逃荒的灾民大量涌入西安,有钱和有亲友可投的人办工厂、开店铺,而没钱的人则流落街头、拉洋车、打小工,实在找不到门路的,只好来到“鬼市”,变卖全部家当糊口。由于难民越来越多,“鬼市”也由白天开张变为全天开张,它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坑蒙拐骗、买赃销赃的戏码在这里不断上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1942河南大饥荒300万河南灾民涌入陕西,豫剧也随之传入。1942年前后,“豫剧皇后”常香玉曾在西安生活、演出。除了设立“难民营”帮助灾民,常香玉还经常义演,为灾民募捐。宝鸡市志也记载了常香玉对河南灾民的救助:设立“难民营”供河南灾民居住,购粮舍粥,让灾民孩子免费读书。宝鸡的演出生涯,奠定了常香玉“豫剧皇后”的基础,被称为“河南梆子”的豫剧,从此在八百里秦川传播开来。

    石耘说,1942河南大饥荒300万河南人“闯西关”进入陕西,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自发移民过程。至今,很多河南人的亲戚都在陕西,河南、陕西人的关系还比较亲密。虽然当时西部有大量土地,但人口却很少,当时整个陕西人口也不过1000万人。这次大移民促进了西部土地开发,把东部成熟的农业技术带到了西部。“河南、陕西人一家亲的关系,是融入在血液中的,这背后,是一段沉重的民族灾难史。”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