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结好后,春申君同楚国太子完一起,再次来到秦国作人质。数年之后,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无法回国探病。正好完与秦国宰相应侯是好朋友,于是春申君便去拜访应侯,劝说他马上把楚太子送回楚国。应侯不敢擅自作主,便将春申君的请求禀报给秦昭王,而秦昭王却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见秦昭王拒绝送回楚太子,春申君又另生一计。他对太子说:“你叔父的两个儿子住在楚国宫廷里,假如顷襄王不幸去世,由于你不在国内,你叔父的儿子一定会被立为楚国国王。这样,你就当不成国王了。因此,你现在应该化妆悄悄离开秦国,逃回祖国。我留下来,以死来弥补这个罪过。”太子完采纳了这个建议,顺利地潜回了祖国。得知楚太子在春申君的怂恿下已离开秦国,秦昭王大怒,打算处死春申君。只是在旁人极力劝说后,他才息了怒,饶了春申君一命。
春申君冒着生命危险救归楚国太子,为自己归楚为相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忠于太子和为了自己当宰相才以生命去冒险的话,那就贬低了他的行动的意义,而且不符合事实:第一,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第二,太子归楚,在客观上阻止了守旧宗室和贵族对王位的争夺,有利于楚国政局的稳定。第三,春申君决不是为了自己当宰相才救归太子的,当他设计让太子逃离秦国时,他的生死未卜,怎么能断言他当时有当宰相的奢望呢?第四,春申君救归太子是他上书秦王制止秦国联合韩、魏伐楚举动的继续和发展,都是其身在秦国心在楚的思想的反映。第五,太子继位为楚王后,以春申君为相,春申君以自己的才智、胆识和功劳入相,既合乎情理,也给楚国带来了希望和转机(参见柏杨著《吞并六国》)。
从上述两件事可以看出,只能说春申君是士人,而不能说他是“公子”;只能把他同商君(商鞅)、刚成君(蔡泽)、武安君(苏秦)诸“君”相提并论,而不能把他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三“君”混为一谈。春申君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大大高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三人。元代学者许衡说得好:“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以鲁斋遗书》卷三)春申君本非“公子”,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本非同一类人,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硬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合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正如明代《史记》研究专家钟惺所说,这是司马迁“作文章牵合之病”(《钟伯敬评<史记>》)造成的。后人因袭司马迁之说而不辨其非,实为遗憾。
上一篇:上一篇:中国历史十大军事家排行榜
下一篇:下一篇:那些敢与皇帝较劲的宋朝士大夫
画圣吴道子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呢?据说,开元天宝年间画家是唐代画家中数量最多的,不过画圣吴道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仅量多质好的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详细>>